

编译丨王聪
编辑丨王多鱼
排版丨水成文
当清华大学今年的新生打开录取通知书时,迎接他们的第一位“校园代表”并非真人,而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,这个 AI 智能体被设计用于解答关于课程、社团和校园生活的各种问题。
与此同时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将 AI 课程设为必修课,确保所有毕业生具备“AI 素养”;而悉尼大学则采取传统线下考试方式,以验证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而非依赖 AI 完成学习任务。
2025 年 10 月 21 日,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其官网头条发表了一年题为:Universities are embracing AI: will students get smarter or stop thinking? 的文章,当大学开始拥抱 AI,大学生们会在 AI 的帮助下变得更聪明,还是开始变得停止思考?

校园 AI 浪潮,学生已成“重度用户”
根据 2024 年的一项全球调查,86% 的大学生在学业中经常使用 AI。一些调查显示这一比例甚至更高。
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似乎是 AI 的重度使用者。AI 公司 Anthropic 对大学生与其 AI 工具 Claude 的 100 万次匿名对话分析发现,STEM 专业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学生使用 AI 的比例远高于商科和人文学科的学生。
在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的调查中,大多数学生使用 AI 工具来写作、改进或总结文本。近 90% 的学生承认在考试或课程作业中使用过生成式 AI。其中 58% 的人用它来解释概念,25% 会对 AI 生成文本进行编辑后使用,8% 的学生直接使用未经修改的 AI 文本。
效率与风险并存,AI 是一把双刃剑
支持者认为,AI 为教育提供了激动人心的机遇。哈佛大学一项针对物理专业学生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,使用定制 AI 导师的学生比仅由人类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更快、更好。
然而,许多教育专家对 AI 在校园的爆炸式增长深感忧虑。他们担心 AI 工具正在妨碍学习,因为这些工具太新了,教师和学生都难以熟练使用。他们还担心学生利用 AI 来走捷径完成作业和考试。
例如,一项研究显示,使用 ChatGPT 辅助写作的学生比完全自己写作的学生大脑活动更弱。脑电波监测实验显示,完全依靠自己知识写作的学生显示出最强、最广泛的大脑区域连接模式,并且通常能回忆起自己写的内容。而使用 AI 辅助写作的学生的大脑连接性最弱,这表明他们的大脑区域间交流较少,有时几乎无法记住自己写的任何内容。
这项研究印证了一种普遍担忧:将脑力劳动“外包”给 AI 的行为,可能会抑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。
全球应对策略各异
全球各大学校都在争相制定 AI 使用政策,但结果参差不齐。美国校园在过去两年半一直处于混乱状态,许多学校允许教师自主决定课程中 AI 的使用方式。相比之下,澳大利亚采取了强有力的全国协调应对措施。
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黄荣怀表示,在中国,将 AI 融入大学不是可选项,而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。
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王帅国表示,在 ChatGPT 发布后一年内,校园内涌现出约 100 个不同的 AI 助教。去年 4 月,清华大学校领导开发了一个三层“架构”系统,将 AI 融入教学。底层接入约 30 家公司的 AI 模型(包括 DeepSeek、阿里云、OpenAI、谷歌等),中间层包含不同学术领域的“知识引擎”,顶层则由各种面向学生的平台组成。
教师态度谨慎,科技公司抢占校园市场
与学生的热情相比,大学教师们对 AI 的接受更为谨慎。一项调查显示,约 60% 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AI 工具,这一比例低于学生使用率。然而,80% 的教师表示学校没有明确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使用 AI。
与此同时,OpenAI 和谷歌等科技巨头正积极向大学推广产品。去年,OpenAI 推出了针对大学的 ChatGPT Edu 版本。今年 2 月,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宣布为其 52 万名学生和教师提供访问权限,成为“全球最大规模的 ChatGPT 部署”。
8 月,谷歌宣布向美国及其他少数国家的 18 岁以上学生免费提供其最先进的 AI 工具。教育专家认为,科技公司的动机既包括商业利益,也着眼于将 AI 系统嵌入数百万年轻用户的生活中。
未解之谜:AI 究竟如何影响学习效果?
悉尼大学的生物学家Danny Liu是首批开发针对高等教育的生成式 AI 平台者之一。他开发的 Cogniti 平台允许教师为他们的课程设计定制的 AI 智能体,该平台已被该校 1000 多名教师使用,并分享给全球 100 多所大学。
然而,最核心的问题仍未解决:使用 AI 工具的学生是否真的学到更多?
王帅国正试图回答这一问题,而其初步结果(尚未发表)已亮起红灯。他和团队成员发现,使用 AI 工具的学生在课后立即进行的测试中得分高于未使用者,但在两到三周后,AI 使用者的得分反而低于同龄人。他认为,使用 AI 工具时,学生们可能产生了自己已经理解知识点的错觉。
随着 AI 技术日益普及,教育界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性化教学。未来的大学教育需要在拥抱创新与保持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。教育的核心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完整人格。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d41586-025-03340-w

上上策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