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生活中,我们身边许多上了年纪的亲人、朋友,不小心摔了一跤或碰了一下,一去医院检查发现竟然骨折了,心想自己难道是玻璃做的吗,一碰就碎?其实,您是骨质疏松了,所以才会变得“脆弱”。骨质疏松有时比较隐蔽,往往都是因为发现骨折才意识到这点,若临床上早期发现,便可通过及早干预科学应对。

什么是骨质疏松呢?
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,是一种以骨量减低、骨组织微结构损坏,导致骨脆性增加、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
骨质疏松有多种因素,包括年龄的增长(老年性骨质疏松症)、雌激素水平的下降(绝经后骨质疏松症)、特发性骨质疏松症(主要发生在青少年,病因未明)、营养失调、缺乏运动、多种疾病如内分泌疾病(甲亢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、库欣综合征等)、消化系统疾病(胃切除术后、肝胆疾病等)、血液病(、淋巴瘤等)、结缔组织病(类风湿关节炎、痛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)。
同时,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导致骨质疏松,如糖皮质激素、肝素、甲氨蝶呤、环孢素等。
骨质疏松的症状有哪些呢?
骨质疏松的症状主要包括:疼痛(腰背痛、四肢关节痛,甚至是全身性的疼痛)、身高减低、驼背,而当身体丢失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,就会发生骨折。
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,在老年前期以最为常见,老年期后则常见于腰椎和股骨上端。

如何诊断骨质疏松呢?
骨密度检测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,常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。目前,北京世纪坛医院核医学科拥有一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,它是国际上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,其利用X线在不同骨组织中的吸收差异来测量骨密度。骨密度测定结果通常用T值和Z值评定。
T值:用于50岁以上人群及绝经后女性。T值在≥-1表示骨密度正常;在-2.5到-1之间表示骨量减少,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;≤-2.5则表示骨质疏松,骨折风险大大增加。
Z值:用于50岁以下人群。Z值>-2表示骨密度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,Z值≤-2表示患者的骨密度低于同龄正常人的标准,即与同龄人相比,存在骨质疏松症。
临床上我们一般测定两个部位,即腰椎和股骨头,因为上述部位是最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的,两个部位的测定结果取最低值判断骨量情况。

骨密度测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?
在进行骨密度测定前,应避免食用高钙、高脂食物,以免影响检查结果。检查过程中,应保持体位不动,避免移动和呼吸过深,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。勾画感兴趣区时,对于术后(如金属钉或骨水泥植入)或骨质增生明显处,应避开此部位进行后处理。
骨质疏松如何治疗与预防呢?
补钙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石。可通过食补和钙剂补充剂实现: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,如奶制品、虾仁等。同时,确保每天都有充足的太阳日照,通过晒太阳适当增加钙的吸收。调整生活习惯,去除不良生活嗜好,保证充足的运动量。必要时,可进行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。
核医学科专家出诊信息

点击按钮查看实时出诊动态


来源:核医学科
作者:杜立晴
荐稿:童冠圣
排版:李春慧
责编:曹翠峰 范晓 张洁


出品
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
专栏入口
上上策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