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把龙且带领的娄烦精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后,北方就没谁能再挡住他了。这时,刘邦和项羽在荥阳那边打得难解难分,项羽粮食不够,刘邦将领短缺,眼看两人都要撑不住了。在这关键时刻,韩信这个第三方大佬的态度就变得特别重要,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整个战局。面对人生的大抉择,韩信面前有三条路可走,可能他也想过、犹豫过,但最后却选了看起来最吃亏的那个,就是全力支持刘邦。
韩信是西汉建立时的大功臣,军事本事在中国历史上少有,非常了不起。但这位打仗如神的将军,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被杀的结局,被吕后在长乐宫的钟室里害死了。千百年来,好多历史学家都在琢磨:要是韩信那时候听了蒯通的建议,自己当王,和刘邦、项羽三分天下,他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?要弄清楚这事儿,我们得从好多方面好好琢磨琢磨。
一、韩信在打仗上的厉害之处和他的重要位置
说起带兵打仗的本事,韩信当个王那是绰绰有余。历史书上说,楚汉相争那会儿,他打了好几场漂亮仗:表面上修栈道,暗地里却偷袭陈仓,平定了三秦;背水一战,把赵军打得落花流水;还用水淹了龙且,把楚军的主力全给灭了。尤其是垓下那一战,他带着三十万大军,用了个“十面埋伏”的法子,把项羽给彻底打败了。这些战绩都说明,韩信在排兵布阵、出谋划策上,几乎没有对手。那时候,他手里管着的地盘,像齐地、赵地这些大块头,兵力加起来有几十万人呢。要是单从打仗的角度讲,韩信在打下齐国那年(公元前203年),要是想自立为王,那实力绝对是杠杠的。
二、政治上的大问题在于资源严重不足
不过,想要自立为王,光靠武力可远远不够。韩信在政治上确实有几大软肋:一来,他没有一个铁打的政治后盾。刘邦有他的丰沛老乡支持,项羽有江东子弟跟随,可韩信的将领大都是刘邦派的,像曹参、灌婴这些人,其实都是刘邦的自己人。二来,韩信出身不好(以前还被人当众羞辱过),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,他很难号召人心。最关键的是,他一直没能把国家治理那一套搞明白。就拿他占领齐国后找刘邦要“代理齐王”这事儿来说,明显就是他想靠刘邦的认可来站稳脚跟。你再看看刘邦那边,有萧何管着关中,张良给出主意;项羽那边,范增给他出谋划策。反观韩信,身边就只有一个蒯通给他出主意,这政治班子,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三、经济底子不牢靠
楚汉相争那会儿,刘邦有关中这块宝地当大后方,萧何负责从那儿运粮草,保证军队吃喝不愁。项羽呢,他占了富裕的梁楚地带。韩信虽然管着挺有钱的齐地,但这地方经过乐毅打败齐国、田单又复国这些战乱,经济早就大不如前了。关键的是,韩信身边没有像萧何那样管国家的高手。历史记录里也没说他怎么发展生产、稳固后方,倒是说他攻打齐国的历下军时,因为郦食其说服了对方就想停手,这显得他拿不定主意。要是长期这么对打下去,韩信的粮食武器啥的,可能就跟不上了。
四、决定大家支持与反对的重要因素
秦朝末年乱成一锅粥后,大家都盼着能安定下来。刘邦靠着“简单三条法规”赢得了老百姓的心,项羽呢,通过分封各路诸侯,也让局面看起来暂时稳住了。韩信要是这时候突然自己单干,那就是“忘恩负义”,不光政治上站不住脚,还可能惹来其他诸侯一起攻打他。那时候,张良看得明白,他说:“刘邦手下,只有韩信能担大任。”大家都这么想,韩信就很难得到别人的真心支持。就算他能短期占个地方,时间一长,统治也会因为不合法而遇到大问题。
五、历史走向由个性特点来定
韩信的性格让他很难成为开国皇帝。他既高傲得不愿和绛侯、灌婴等人并列,又能忍下刘邦抢走兵权的气;战场上他勇猛无比,说兵越多越好,但一到做政治决定时就变得犹豫不决。打下齐国后,有人劝他三分天下,他却因为汉王对他好就拒绝了,这说明他不够狠心,不像个政治家。这种性格在乱世里可是个大问题。你看刘邦,多能忍啊;项羽呢,敢豁出去。韩信呢,一到关键时候就瞻前顾后。
六、历史发展总有其一定的规律
简单来说,秦朝垮了以后,为了不再回到战国那种乱糟糟的局面,得有个强大的中央来管着。项羽那套分封制已经试过了,不行。刘邦呢,他搞了个郡国并行制,算是暂时顶一下。韩信就算想自己单干,也拿不出什么新花样来。那时候,大家伙儿都需要时间恢复生产、过日子,老是打来打去可不是办法。所以你看,刘邦建了汉朝后,那些不是刘家人的诸侯王,包括韩信,一个个都被收拾了,他们啊,说到底就是统一路上的一块块垫脚石。
为啥韩信没选旁观,而是直接站队刘邦那边,这事儿历史上一直挺有争议的。公元前203年,楚汉两家正杠上呢,韩信手里握着大军,他选了帮刘邦而不是看热闹,刘项斗法他掺了一脚,这一出手,中国历史的路子都变了。要说清楚他为啥这么做,得从那时候的战场形势、韩信自己的情况以及他的政治头脑这三个方面来琢磨。
在形势所迫下做出的无奈决定
楚汉争霸打得难解难分时,韩信已经拿下了齐地,成了第三方大军。根据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的说法,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“三分天下自己称王”,而谋士蒯通则建议他“三足鼎立”。看上去韩信好像真有机会单干,但实际情况挺棘手。刘邦靠着萧何稳稳地拿捏着关中老窝,还在韩信刚当大将时就跟他套近乎,说什么“给我衣服穿,给我饭吃”的恩情。反过来,项羽这人太固执,只给韩信封了个执戟郎中的小官。那时候,刘邦虽然在彭城吃了败仗,但还握着巴蜀、关中这两个大粮仓,项羽呢,战线拉得太长,兵困马乏,粮食也不够吃。韩信要是背叛刘邦,那就得同时对付刘邦从西边和项羽从东边的夹击,而且他刚拿下的齐地老百姓也不向着他,长期打仗根本撑不住。另外,考古挖出来的汉代竹简上还写着,刘邦通过封爵位、恢复旧爵位和田宅这些办法,在韩信的军队里安插了好多关中老家的人,这也让韩信没法轻易反水。
2、在政治上,得好好琢磨下利弊得失。
韩信因为政治底子差,所以很难真正占地为王。他不像项羽有贵族血统,也不像刘邦当过基层干部,早年时候,他“品行不好,没法当官”,还得靠别人施舍才能活下去。后来虽然当了将军,立了大功,但齐地的大佬们并不真心服从他。根据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,韩信打齐国时,还杀了郦食其劝降的齐兵,这让齐人对他很不满。当他想先当个代理齐王时,刘邦的谋士张良赶紧踩脚暗示刘邦,最后虽然封了他为真齐王,但却拿走了他的兵权。这些事情都说明,韩信没有建立起自己统治的社会基础。现代有个叫李开元的学者说,韩信手下的高级将领大多是刘邦直接派的,像曹参、灌婴这些人都不是他的心腹。所以,对他来说,保持“汉大将”的身份,靠着刘邦的威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,比冒险单干要安全多了。
3、个人性格和做决定的方式
韩信的悲剧性格是个重要原因。看他从“忍胯下之辱”到“决定背水一战”,就能发现他总是爱冒险但政治上不够机灵。彭城之战后,他不听蒯通的劝告,说“汉王对我好”,这说明他对刘邦有很深的感情。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简《韩鹏赋》里写到,韩信到晚年还觉得自己是“为了道义跟着汉朝”,这种道德上的压力让他没法放开手脚。不过,他又很想出人头地,所以老是用齐王封号、固陵之战不出兵这些事来逼刘邦。心理学家徐贲说,这种既想得到认可又没安全感的纠结心理,让他既不敢真的反叛,又不能完全忠心,最后在政治上就很被动了。
4、历史发展自然会这样选择
从大局来看,秦汉那时候,整个国家要统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。钱穆在他的《国史大纲》里说,秦国那一套制度一试,那些诸侯国自己占地为王的老路子就行不通了。要是韩信也想占地为王,那可就违背了老百姓们“打仗打够了,想在汉朝过安稳日子”的心愿。考古挖出来的东西也证明,楚汉相争那会儿,老百姓做了好多刻着“别打了,想回家”这样的瓦片和铜镜子,都能看出大家多想统一。韩信这个人特别会打仗,他肯定明白,要是国家继续分裂,仗就还得打下去。所以,他最后选择帮汉朝,也算是跟着历史的大方向走了。虽然他自己的下场挺惨,但他确实帮了忙建立起西汉,结束了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,差不多十年的乱世。
5、以前还没人做成过这事儿
在韩信出现之前,很少有人背叛主人还能得到荣耀的,那时候的人们特别看重承诺和忠诚,就像季布,他说的话比金子还贵重,名声可大了。那时候,大家都尊敬那些讲信义的人,比如介子推、狐偃、赵衰,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穷困潦倒的重耳流亡了好多年。韩信心里可能也有远大的抱负,但他不够狠,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守信义这条路。
简单来说,如果韩信在公元前203年决定自己单干,可能短期内能和刘邦、项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,但长期来看,他成功的希望并不大。他虽然在战场上很厉害,但政治上没人脉,经济上也没基础,人心也不向着他,再加上他性格上的问题,这些都让他很难有大作为。特别是刘邦已经占了关中、巴蜀,项羽也守着江东,韩信的地盘不够深。最可能的情况是,他一自立就会被刘邦和项羽联手打压,其他的小诸侯也不会真心帮他,最后可能因为手下叛变或者后勤跟不上而垮掉。韩信的悲剧就在于,他虽然有军事天才,但时代不允许他太出色,历史上这种功劳太大威胁到老板的人,往往没什么好下场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上上策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